只剩结论的故事便是短句合集
只剩结论的故事便是短句合集
前言:我有两个有关总结自己社交账号发的情绪化或理性化的随笔、想法,一个是给我自己也希望帮助到别人——《只剩结论的故事便是短句合集》,另一个是给别人也希望帮助到自己——《批判与扶正歪气》。(P.S 主要收集自 知乎,Qzone、微博和微信朋友圈没有加入到这里,也有不少好的短句)
长期更新,始于2019…
-
于外“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于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
不要揪着一个人的弱项不放,弱项不能评价一个人,每个人都有高光时刻;但是每个人的选择能力高低不同。
-
结构化一切知识,清单化一切事务。
-
说话有重点,前后有逻辑。
-
尽量关闭对周围搞负能量的人或事情的视听。
-
广开言路,不惧陌生;积累越多,成功率越高。
-
想到前头,做到前头。
-
有趣的人不一定是会玩梗和说笑话,应是脑洞大开,知书达理,看书行文,写诗写歌,能够在必要时生动有趣的提供可靠观点。
-
在做了很多事,见了很多人,聊了很多话之后,会对这句话更加信仰:从想做的那一刻起,事情已经成功了一半。选择的路,要谨慎,要对得起其过程的苦难挫折。
-
人在生气、绝望等情况下脾气会有波动,但远离那些波动最大的。人在处理各种事情时的表现,是人最好的试金石。
-
任何事务都有底层逻辑,任何学科都有一大票知识点。一个高效的学习方法是,广泛搜集相关课题,在其错综复杂中尽快总结出其底层逻辑,之后将各个知识点看作主干逻辑树上的分支,即结构化知识,然后选择一个综合性和难度比较大的课题去踏踏实实实践至少一遍。“底层逻辑”是章法,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综合性课题”是理性的以较少作业量掌握大部分知识点的途径,“实践”是加强感性认识和牢固记忆。
-
使人对一个事物感兴趣的原因,可能是找到了这件事物的意义。意义这个东西虽然在不同人那里因为见识和理解而不同,但是找到意义很大概率上就会导致对事情感上兴趣,感兴趣就会想做,再配合上文的第九条一起食用。为什么说是可能,我目前是这么认为的。
-
你要定计划,可以定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长期计划是这段时间的大方向,短期计划是具体到每一天该干什么。你有一大堆的事要做,可以由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决定顺序。
-
高级的:说话是每一词都用的准确,每一句都言出必行;聆听是别人的一字一句都听清楚,一眼一眉都看清楚。用词准确的意思是说,在诸如“培养”和“供养”区分上的准确使用。
-
只要年轻人独立后能成龙成凤,就不多管无论中间是走着爬着跑着玩着过去的(在正当途径上),长辈多在包容、尊重的基础上沟通。
-
因为一点看不惯的小事,就大做文章吵吵闹闹,次数多了就是难修复的真伤,内耗太傻。
-
直男“四连”:不知好意,不会照顾,不懂赞美,不顾氛围。
-
互相信任和理解能够省去琐碎的善意谎言,让更多的交谈变得更加真诚。
-
当周围很多人期待、看好你时,不要有压力,他们说笑而已;当周围人不信任、不理会你时,不要有压抑,他们看不见你的发光时刻而已,让时间证明一切。
-
个人见解,三个思维活跃的标志:①自己能给门外汉讲清楚复杂的机理;②自己敢于面对和操作不熟悉、相对困难或者陌生的领域;③自己能够产生新经验或新知识。人也许能把经验和结论全部背下来,但是思维不一定活跃,思维活跃科研导致很多不一样的作为,没有绝对靠谱的预先式评判选拔标准,但作为可以。
—————— 续1:
-
与其说自信的识人能力失效或者看不穿猜不透,不如说仅仅是缺少有效的高强度对话;沟通的少,信息都不全,能识别啥可确信的或者有价值的,尽搁那自觉或不自觉的瞎猜,还觉得挺能说服自己,我xx(划掉)。
-
有一点种族主义倾向(拳师也算)的和思想容易走极端的(比如听见一个人说了一句逆耳的话就认为那个人的一类人都是这样等等)重合度至少一半以上,而且其中相交的部分里可能还有一多半自己觉得很正常没什么问题。包容、辩证的看待问题很重要。(2020.9.27 想法)
—————— 续2:
-
之前回答的一个问题“学习能够得到什么?”:建设祖国的崇高荣耀,早日实现财务自由的重要途径,一种喜悦内心的兴趣爱好,杜绝千篇一律,过灵魂内涵丰富的生活。(2020-10-07 想法)
-
博物馆三规律: 1、博物馆的大门开放,没有藏着掖着的; 2、99.9%的来客都不敢说自己很了解整个博物馆; 3、博物馆的地下室或者不起眼的角落总会藏着各种秘密。 所以作为博物馆管理员会保持着开放、谦逊和神秘。(编完了,懂的都懂)(2020-10-08 想法)
-
(这里消失了,转移到 【杂谈】师之传达 文章里了)
-
注意观察,当接近理想的速度低迷时,人的反映各有不同,特别好玩。有的理直气壮:“爷就是废物”;有的波澜不惊:“冷静分析,韬光养晦”;有的激情澎湃:“干就完了老铁们”;有的则:“嘻嘻哈哈,没有头脑”;有的则:“顺其自然,平平淡淡”;有的则:“及时行乐,人生要义”。人的经历不同,相信的不同,立场各不同,不同的人时常互吵,这就是多元。我还没很复杂。(2021-02-15 想法)
-
人生的剧本该怎样编写,主线剧情该如何推演。
我们是应该先构造大纲,然后丰富细节,还是大纲随遇而安,主要构造生活的点滴。
后者,推到极端,那就是,永远感性,永远随遇而安,永远随风飘摇,永远没有方向。
对待这种,以后要多回答:“我不知道,你不需要知道”,继续惯着(气)。
没有方向,也许就会搞错潜意识所想,也许就会搞错对别人的判断,我不清楚,可能是因为我觉得我始终有方向。
每个人都对,在各自的角度,看到世界的不同侧面。
同样的话语,有的人觉得功利,有的人同时也看出其中有许多故事和乐趣。
我希望的世界,本来,就好像我曾说的“过着不同的生活,却描述着共同的画面”。
少年心中会埋下的种子,天真,用善良和希望去揣测世人。这才是归来仍是少年,但不一样的是,那时的心中种子,归来的胸有建树。(2021.4.8)
-
在初中的时候,必要遵守的一点是先写完作业然后玩。
完成作业有三种模式:
1 先写完再玩;2 一边写一边玩(写完了时间也快没了);3 先玩后补。
如果把这三种状况扩展到人生的长度,那么就是三种人生观,也可以叫三类人:
1 先努力,尽早实现,然后余下皆自由;2 学一点,干一点,然后玩玩玩,再循环,充满一辈子;3 先玩后补。
坑挖好了,你跳哪个?(2021.3.14)
-
我想以后我要只做组织设计、项目管理、看行业报告、画方案框图和规划技术路线等事(如果能够的话),而不必去做具体的实现,后者在深入了解之后大抵只是消耗时间去搬砖而没什么难度罢了,画饼什么的才最快乐了;遇到一个人,如果能够举一反十、抛砖引玉、风暴般的摄入,那么做大框架设计或者往无人区前进会更合适。(2021.4.25)
-
(日常瞎想)关于四象限图的实用性
-
(日常瞎想)关于四象限图的实用性2.0
-
迷茫,虽然这事学校基本没教过真正怎么有效的破解,但何必搞这么难呢,多尝试,多思考,多行动,就更多得到成功的喜悦,最顺手的那个,便是。
往往,我们会把简单的事搞复杂,复杂的事搞不了,其实在于不上道,在于努力没有效,不要总抗拒,难能可贵的是保持好奇,一个善于好奇的人不会迷茫。
往往,生活会待你如泥潭,社会会待你如杂质,人际会待你如透明;焦虑不可怕,要和自己比,每一天,填补一点未知,提高一点已知。(2021-06-06)
-
人生终极问题“明天中午吃点啥”,换个角度去说可以是“如何做好当下”。作为人间观测者,我曾预测对过多个身旁的事。大部分人都可以看到和获取的东西早晚贬值,那些高价值的原初物,人们会自觉的保持它们的神秘。(2021-06-24)
-
《乱语胡言》这本书就是喜欢满嘴开炮:“浅显的思维为浅显的事服务,深刻的思维为深刻的事服务。只能识别浅显所以习惯浅显,能够识别深刻所以喜欢深刻。”(20210-08-04)(注:“《乱语胡言》”来自我写的科幻小说《请留在未来》里面)
-
无知、暂时不会和不关心是三回事,不要把不关心当做不会,也不要把暂时的不会当做无知。(2021-08-09)
-
复杂系统构建可以用此法集约人力:一务一权,群策群力。一务是用一张清单约定每个人的事务和时间表,一权是用另一张清单罗列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和应对方案,下放权力让负责人根据收集的信息和能力范围自主做最佳决定并讲好理由,群策群力就是喜闻乐见的开会集中解决这段时间积累的各种棘手的问题,解决方案要得到每个专家充分考虑和认可并签字。上层把工作重点放在设定目标、监视进度和保持联络。读《清单革命》。(2021-09-02)
-
信噪比极低的信息的流动和被动地信息不对称带来了一半儿的凑合事儿和低效,另一半是形式主义。很多事情的设计初衷是好的,但好的方面也只能说到这罢了。
所以说信噪比极高、参考价值极高的事物才是值钱的,可别迷了眼睛。(2021-10-22)
-
应该还有太多的人认为科技是如同魔法一样的陌生而遥远,某种意义上没有错,科技就是人类的魔法,但是我们应该认为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魔法世界”里,科技、科幻就如同阅读散文、写日记、旅游、吃饭一样稀松平常。(2021-10-29)
补充:为麻瓜开发“魔法”的人(科技相关工作者),何不能兼容世界上所有其他的美好,https://www.zhihu.com/pin/1466396552445554688(2022-01-17)
-
我有“天”的概念(规划),于是我感觉一天过的比较慢,我有“周”的概念,所以我觉得一周过得比较长,我有“年”的概念,所以我感觉一年很长很长了,我唯独没有“月”的概念,所以我觉得一月一月过的贼拉快😕。(2021-12-06)
-
人情关系机制,是既没有优胜劣汰的公平,也没有选贤举能的效率。(2021-12-07)注:咱只是一说,咱也离不开这个环境。
-
关于“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呼吁青少年参与第四疆域建设,即航天技术”,对此我想说,看看我们有几个出名的航天/宇宙科普类作品,《旅行到宇宙边缘》、加来道雄系列、西方经久不衰的科幻电影,我们有什么?言情?(2021-12-16)
-
在备受关注的两个人的矛盾中,恰好双方是异性,如果女人胜利了,女性观众们会跟着欢呼雀跃,如果男人胜了,男人观众们跟着欢呼雀跃,我不希望世界变成这样——尼尔多思(1839-1921)(2021-12-21)
-
“要改变行为,认知、能力和提醒同样重要”,三者不可缺一。对于成年人,前两者均有而“提醒”是关键,感谢善意提醒的每一个人,也希望,新年获得更多的“提醒”时刻。(2022-01-01)
-
普通人:客观条件很难,很多人都能接受,为什么我不行?或者是,为什么你不行?
革命家:得想办法降低客观条件,造福全人类。
传教士:万般皆苦呀~来~我这里有个科学无论如何也不能证伪的全知全能的存在,向其虔诚,永保平安,阿们陀佛~(2022-01-17)
-
在这个地方,想改变一些事情,但改不了,
原因:
1、思维惯性,习惯将老经验和老观念连着用很多年,难以升级更新;措施:首先从思想上去接受,需多说意义,考虑从性价比和长远思维去警醒。
2、尾大不掉,需要改变已有的规则太多;措施:方法的创新,新事物要认真学习和落实的对待,再想办法提高效率,效率有了活力就有了。
3、人单纯没有兴趣或懒;措施:拉倒。(2022-01-28)
-
深知自己是一个理性、客观的人,所以会时而尝试用感性来看待问题进行中和和补充视角。
所以会写一些小说一样的东西,写一些人物和描述一些情节,写一些模仿诗和歌词的风花雪月或星辰大海的文字,看电影多了能看出导演的特点和水平,鉴赏与批判摄影和编剧,能看出一些东西做横向对比,音乐听多了能感觉到它想表达的情意和起承转合的韵律,自认为可以见微知著的察觉人的情绪变化和冷暖。
世间事情终究是人来操作和推进,所以尝试掌握心理,某种程度上好像就掌握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
但终究我不自觉得以观察者的角度去评味和预测这世间百态,好似我常常干预一下,然后站在一旁观察效果。这并不好。人终究是密不可分的。更多引用: Staok 的想法: 深知自己是一个理性、客观的人,所以会时… - 知乎 (zhihu.com)。(2022-02-09)
-
老生常谈的兴趣
耳目一新的说法,不过我本科时候电子科技类实验室的主力骨干都是这么的呀(玩电子和搞编程对一部分人来说好像天生的会感觉相当有趣)
兴趣大概很难去刻意培养,不过一些东西总能在尝到积极反馈之后就刻入心底开始喜欢,这个“反馈”或许是“与人斗”的其乐无穷、可能是激发心底DIY的极大愉悦感、可能是获得了之前从未获得的成就感等等,或者就可能是能挣钱,或者胸怀大一些,为人民、社会、国家的福祉做积极贡献就是自己的“大快乐”,这都是“意义”,寻到意义便就可能是兴趣的开端。(2022-02-10)
-
没有了所谓的磨合,当人们的思想变得“硬”起来,就变成了非黑即白的不合适或合适,要么是0,要么是1,就像刷抖音一样,只要那一瞬的感觉,觉得不合适就划走、合适就看看,渐渐没有了深度思考、广泛收集信息和远望。所以我第一次注册抖音看了几下然后写个签名“这玩意儿降智”然后就不怎么看了。人们变得自信溢出而又泛娱乐化、小心谨慎却又屡受打击、思考改变但又固步自封,最后——顽固且认命。
虽然我说了这段貌似讽刺或者打鸡血的话,但我也不能总是做到上面所说的,所以也是给自己说。(2022-02-17)
-
大抵,多数摸鱼、躺平为常态的人是迷路的灵魂,有果必有因,如果他们的日常尝试和努力会有丰富的反馈、激励和刺激,我想那必定会比谁都积极起来,(方法、路径的重要性)(2022-02-27)
-
🙏外界实在的某些片段信息在大脑中产生映像,经自我分析得出的观点,可以再去验证一下。(2022-03-05)。与这个意思类似:Staok 的想法: 人一直在进步 可印象也许定格 如若不去摄… - 知乎 (zhihu.com)。
-
如果有机会和时间、空间努力的时候选择最朴素平淡的生活方式,四五十岁再努力,六七十岁退休,那么这样的人生作为整体来看,真的没有什么意思。
做点有意义事情;积累一些资源;看看世界;留下些什么。(2022-03-13)
-
自学的动力后面有一层是兴趣,我原来想这后面还有一层,兴趣源于明白意义,又源于,对事物好奇,
好奇后面可能也还有一层,是期待,期待有独特的事情发生,期待知晓后的茅塞顿开的感觉,遇见绮丽,期待美好。
难道大面积的内卷和躺平的共鸣的声音源自于我们骨子里的庸俗?就像改开有钱了之后总想着娱乐消费而不是投资科技投资未来?(2022-03-25)
-
电脑上的贴纸(2022-04-30)
-
认识你自己,是认识和意识到你的那些无意识的行为和状态,让别人产生了某种对你的印象和看法,分析,为什么产生和怎么产生的。(2022-05-07,下面两个同)
-
避免无效的讨论,就是那种几个人在讨论某公共知识而且这几个人都不在行,只要找一个懂的人过来所有问题都随即迎刃而解,这种讨论是无效的,好的讨论应该是往新的方面去探究,大家一起发散、头脑风暴往无人区进发。
-
让感性充满大脑,就得接受失去理性的傻;让理性一直占领高地,就得忍受没有感性时心跳如直线一般寂寥。
-
我不玩虚的,那没意思,我批判,但不影响我的爱。(2022-05-12)
-
只是活着没有意思,只做着随便换个人也能做的事,那“我”又在哪里。我想活着的意义,不断学习和给社会做一些贡献,无论是写一写技术文章帮助到别人,还是做一些电子产品方便到别人,但是现在周围的环境和氛围,好像这种意义有点“怪”,不怪吧。。
但是话又说回来,我才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穷则穷玩,富有富乐,干嘛不早点退休呢?(2022-05-22)
-
Half of the world’s human beings do not like questions but choices. In this case I want to remind you that before judge a person, there’s a real possibility that your results will not exceed your cognition, unless you can composing new knowledge, though this is not some big deal.(2022-06-01)
-
在知乎上看过很多篇从小培养孩子的经历分享,唉,都是普通人最直接的展现,最典中典的中国或者说东亚人的教育思维,几乎不记得自己的兴趣和才华是怎么出现和发展的,而是不动脑筋的“缺啥灌啥”,双方两边都生气中伤的局面屡屡,什么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润物无声,很少。
自己没什么兴趣,没什么才华,自己首先不是一个什么有趣的灵魂,不是什么德才兼备,自己就对这个世界的许多事情看不懂,不感兴趣,不去了解,只是最普通的普通人,当然而且廉价直接的却想让孩子按照自己强加意志去报班学这学那,你自己又不能清晰、有逻辑的表达和分享,去自己温润无声的培养出比自己更好、习惯和思维更健全的一个完整的人,那大概率散财不讨好,你伤神又费力。
当你认识到你自己的时候,比如自己就是一个灵魂、才能、意志力、好奇心、探索能力、底层思维等等上的普通人(有的人在上述某些方面要强一些,比如同样是普通人但是意志力和底层思维强一些,那么学习和学历就大概率会好一些),就不要心急,多实践和感知,慢慢去理解这个世界,就算抛弃掉一些纯感性的成分,当明白的更多一些,再拾起感性也不差。(2022-06-08)
-
想起一部电影《遗愿清单(Bucket list)》,讲的是一个知识丰富人品善良的老人,和另一位尖酸刻薄的富人老人在偶然机会住到一个病房里,一次前者写了一份bucket list但是觉得自己活不了多久就扔了,无意之间被那个富人看到了,他捡起来觉得这件事儿挺有意思而且他有财力去做,于是二人一同撰写了一份长长的遗愿清单,包括一些比较大的比如在金字塔尖上看晚霞、死后骨灰盒放在珠穆朗玛峰山顶等等。这件事也是人不再漫无目的而人生添彩的一个始终吧。(2022-06-15)
-
为了将来少对金钱发愁,活的快乐。
并且争取早退休,那时写个bucket list争取一一实现。
先写几个:
做一些教程和开源项目是实在帮助和丰富精神新上路的人一些;做出能为社会有一点点实际贡献的、有影响力的产品和内容;今后想去的地方去一去。(呼应上一个)(2022-06-20)
-
强大所在也心怀敬畏。
记两个听到的:“说出的话是给别人听,用别人接受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我…不一定顺着别人)。“被扶持、关注的领域的上下游是蓝海所在”。
—————— 续3:
-
让绝大多数人都轻视、忽略掉的存在,也是一种神秘(笑)(2022-09-05)
-
我曾经说过很多话,是越来越完善的一个整体,只表述比较零散(而读者、听者中细思者寥寥,短平快的信息杂流让人少了些“人”的特有的特质),如果你读出了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那很抱歉我让你有这样的感觉(或许是我叛逆和在海大这几年立的疏冷的人设也可能不是,目前不太好让我有“一呼百应”的特性,稍有不利)。我所发其实一直都是一些提醒、见解,是善意,是融入,而不是离开。
大环境不好确实有“抱团”、“跟着集体走”的倾向,但是这其中也需要“炬火”
你的生活也许很多不得意,特有的年轻人的“丧”,比如学不会东西很不快乐、想做的事希望渺茫等等。我一直都在说的是,学不会东西,不怪你,教你的人不会教,你看的书不适合你,别太客气(培养人的效率的提升就看当今年轻一代了,希望能够回答“钱学森之问”,跑题);大环境不好,更不怪你;想做的事希望渺茫因此干脆不想,直接开摆,没事,你要找清楚、想清楚正确的方法,再努力试试。
也就是说,思变
现在舆论趋之若鹜向“摆烂”,我只是提醒:
开摆的性价比是最低的,也就是说单位时间回报和付出的比很低其实(如果你只是想畅游在容易获取的快乐中一直过下去并且想好了,当我没说,只是你意识不到你也在煽动其他人,你是在上演劣币驱逐良币),长期来看,与其整个人生都在边写作业边玩,把这些“任务”的执行时间摊成一片覆盖满整个人生,何必呢?我说很多次,先做完作业,再玩(2022-10-31)
-
你也许有一万个理由支持你的二十多岁的“养老计划”和及时行乐开摆的“患了绝症”的思想,但是我追求创造性和更广阔的可能性,循规蹈矩我不会快乐,谁也别有太多优越感,因为这两种选择不能做比较。(2022-11-05)
-
当做计划时,总会有人说计划赶不上变化
当要提升物质生活时,总会有人说人的欲望是无限的
当说去大城市时,总会有人说大城市挣得多花的也多啊
当要勉励孩子学习时,总会说你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去工地搬砖、去扫大街,而不是回归唤醒兴趣和潜能这个教育的本质并提供一些过关经验
当做一份比较卷但是薪资不错的工作 ,总有人说现在挣的钱都给以后交医疗费了,卷的时间都没了,我找不到干一行的兴趣因此每天不用思考干到60退休挺好(但这些人从来不知道很多人40退休)
太经典了😅,典中典啊各位
这里边儿,有的是善意提醒,有的是思考只到这一层,有的是不服之话,有的是敷衍。
这种,在我们的日常还有相当多(2022-11-16)
-
感性的问题就感性聊,理性问题才理性聊(2022-12-03)
-
两个种地老百姓想象皇宫里的生活:
皇帝一定用金锄头耕地;
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卷大葱。
这样的“忍俊不禁”的故事,直接的角度去想当然是“层次之间的理解的巨大不同造成的滑稽”或“人无法想象从未见识耳闻过的东西”甚至“傲慢与偏见”种种
另一个角度去想,其实也是:
在自己的理解/认知/IQ上去揣测他人是天性自然的,转折/出圈的点在于,能否有意识的获取消息和及时反馈去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和对他人的理解。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曾举例如果士别三年、十三年呢?难道印象就一直固化、认为这个世界是静止的了吗,显然不应该是。
很多时候,包括我,“皇帝的金锄头”、“过去静止”这种事,是不断发生的。(2022-12-23)
-
手游、PC 3A大作。。游戏玩不下去
相比较而言,想想开发就比较有意思
因为我知道搞开发虽然会坎坷一点,但是最终会搞出来
而游戏就不一定了,可能比较菜,最终不一定会赢
我这个胜欲啊。。(2023-02-11)
-
是在几年前,看电影到感动的地方,会哭,能开始感同身受。
我经历过很多伤心的事,回想起来就会蠢蠢欲动的想落泪。尤其是晚上。
我也经历过不少开心的事,想一想又会开怀的笑起来。(2023-02-11)
-
享受生活还需要学习
我CPU听了笑到过载
😥(2023-02-15)
-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