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有关教育的理性讨论和批判的收集

有关教育的理性讨论和批判的收集

阳谋:


自己写的关于兴趣、教育的一点东西(大多引自我的知乎)

  • 引用一个高赞评“应试教育的致命弱点就是让人丧失学习兴趣。而现代社会的对人的要求就是需要终身学习。”

    所以当《罗辑思维》的罗胖提出“终身学习”、“爱智求真”,网上骂声一片,貌似可以有一个解释了。更多引用:引用一个高赞评“应试教育的致命弱点就是… - 知乎 (zhihu.com)。(2022-03-07)

  • 没有难学的知识,而是良莠不齐的教材乱花渐欲迷人眼,深表同意,多少人一开始抱着看看试试的心态要开始学点东西但是被各种“当做入门用的复习书”和“碎片化泛滥”的信息碾压躺的平平整整,若编教材的人恶习遗毒难改,难以形成循序渐进、旁引博证、节点网络化、准确而完善,就可恨。更多引用:没有难学的知识,而是良莠不齐的教材乱花… - 知乎 (zhihu.com)。(2022-03-12)

  • 我在一旁,这里上着本科stm32课,老师讲的慢慢悠悠自言自语实在太催眠了,下面学生也细细碎碎自己的,我听着音乐做着事都快被这个氛围整睡着了。

    什么天祥有个十天入门51,那么整个10天入门32完全可以。

    我们真的是,非常容易将本来有趣的东西整的无聊和痛苦,无论是学习还是实践,以人为本这些年不怎么提了,都知道这很虚对吧。

    没有学会这种事情,不是没找到好的教程,就是没有遇到对的人给你力挽狂澜般的梳理。

    所以他们被动的,大把时间浪费掉了。(注:这种高效努力、目标明确、不要粗糙的过活等这种观点,在我的各处文字都会一致性的体现,包括“二项玻”、“阶段性总结”和“初心与用心”等等)(2022-05-03)

  • 很纠结说但不得不提出一点

    如果我写一本教材不是让人觉得有趣、实用,以至于觉得很牛b、当好书收藏着,而是让人们云里雾里以至于害怕、谈书色变、用完就卖,我是很失落的

    一直在进步的,就是光明的

    至于我会怎么写,可以看我所写的第一个文章【简明自控】为什么特征方程如此重要,以及这篇【未来的动力】BLDC的六步法&PMSM…,和这个【手撕运放】运放的“第一原理”式定量分析…。这几篇都属于我自拟的“直达本质入门”系列

    这些的反馈很不错,证明了这种思路,符合一个正常人的认知历程,且有趣、实用

    如果有机会正式编撰,或许我能写得更好

    即,从底层(意义)出发,也从熟悉的认知出发,会更好(2022-12-31)

  • 为什么我会感觉中国大学教材很烂? - 知乎 (zhihu.com)

    理论培养不耽误与实际联系[爱]。

  • 【【睡前消息514】给05后观众回信:羡慕… - 知乎 (zhihu.com)

    茫然与自由的话题 【【睡前消息514】给05后观众回信:羡慕你的茫然与自由-哔哩哔哩】 链接

    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道理都懂”,对于本科生、研究生中显著占比的人群来说刚刚好~ 文中初中生的小文章让我想起了我初中也写过类似的好多文字,甚至作文里面出现过“万子争校,亿子同道”之流的词句,很多,也对于考试迷茫,代价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擅长考试,而很擅长在课余自学、搞软硬件设计、参加比赛拿奖等等(但是找工作会卡学历,我本科双非/硕士985,多年前考试的那一瞬的成绩竟能影响到能力更强的现在的我mmp)。 马督公说到“迷茫”和“应试教育”的部分我是不完全认同的。

    关于迷茫,虽说是还有选择的自由,感性上是这样,督工那个年代的自由或许不比现在才这样想,但是理性上迷茫会带来微妙的代价,时机上的、顿悟上的,应通过“靠近牛人、做难得事、提前规划”避免过多的迷茫或者叫迷失。参考 【杂谈】给本科实验室的分享PPT

    关于应试教育,这是基本制度,由此带来的督公说的卷出很多无用的应试技巧,这是一部分弊病,但是这种内容实用化改变对于改革只是边角,因为筛选要发挥作用同时人太多的基本国情长期存在,这时候应该拿出“第一原理”,分析本质反推措施,教育的本质是“发掘潜力和培养兴趣”,有了这样的原动力,学习者会自发学习,因此改革主力包括教育一线教学模式的改变,是提升知识技能传递的效率,而不是流水线培养半吊子(当然,现在的普通本科差不多就相当于上世纪的中专/高职之流,大学四年当一个空气混混僵僵贴着底线毕业,现在当然毕业就是空气,大学四年卷学习、科研、竞赛、能力,再看看?是吧~)。

  • 只要理性批判教育的,我们就都是同志 - 知乎 (zhihu.com)

    只要理性批判教育的,我们就都是同志。两个必然的趋势:1、知识爆炸,2、产业往高精尖转型必然使得高技术含量工作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教育,或者叫知识的传递的质量和效率,也必然需要新方法、新思路,教育也需要“工业革命”式创新革命,否则,往大了说到底,人类的科技就是这么被放缓甚至自我锁死的。(这也是我的科幻小说《请留在未来》里面核心“科幻点”之一,巨大的传统教育观念惯性很难升级,所以这很“科幻”)

  • 请问中国式教育有多悲哀? 教育工厂模式确… - 知乎 (zhihu.com)

    请问中国式教育有多悲哀? 教育工厂模式确实比兴趣教育模式让大多数平凡的人感到公平而感恩戴德,正好人口基数大让这种模式培养的顶尖人才的数量不显得少,其实都赢,真心的[爱]。不过人口减少之后问题立马被摆在最前面。

  • 为什么感觉当今一些大学生乃至中小学生不… - 知乎 (zhihu.com)

    为什么感觉当今一些大学生乃至中小学生不愿…

    为什么感觉当今一些大学生乃至中小学生不愿…

    知行合一,实事求是,这么多年政治教育,没有多少人真正入脑(就说是不是吧)

  • 普遍客观来说,咱不空穴来风,这些本来有… - 知乎 (zhihu.com)

    普遍客观来说,咱不空穴来风,这些本来有趣的领域和科目和知识,在形式化的课堂和考试和应付式的所谓实践训练中,这些学科的培养和教育都整得很没意思,对于有强烈兴趣的人可能影响不大,但是对于大多数,就肯定什么热门去什么喽[吃瓜] 我国理工科学生比例下降,同济大学副校长称「我国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并提出建议,如何看待此现象?

  • 麻匪有句话叫站着把钱挣了,我有理念叫从… - 知乎 (zhihu.com)

    麻匪有句话叫站着把钱挣了,我有理念叫从兴趣和项目角度提高教育效率,但无论是现在的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都不符合,现在都是流水线批量生产半吊子,应回归教育的本质和其第一原理。 另一角度,在地球上,如果说人类群体中诞生天才的概率是均匀分布的,那么每个国家按照人口比例,应该有一定比例的顶级人才,但实际各个国家的人均人才比例是大相径庭的,也就是说,有的国家不但能让一个天才从小到大一直都是天才,也能让一部分普通人努努力升级为“天才”,而也存在国家是人均人才是个洼地,也就是说一些人才会被相反的被压制或者跑了[吃瓜][吃瓜] 你支持素质教育,还是支持应试教育?

  • “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在教师的引导下,… - 知乎 (zhihu.com)

    “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一起合作探索,解决问题”,这是最考验教师的,我认为教师首先必须一定要有个意识,就是学生脑袋瓜里先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思考逻辑和相关经验,然后才能按上面那样展开,否则,一个脑袋空空、一群没有经验的人聚在一块,你让他们讨论,能讨论出什么?你说这时候教师引导,那还不是就成了一步一步手把手教?严重的话,就适得其反,本末倒置,还不如老师主动多讲[爱]所以中心还在于教师,或者叫导师,一个优秀老师,会按照人类正常理解的逻辑思维,去引导和表达[爱](鉴于大多数人是应试教育逆来顺受过来的,我在说什么自己感觉[害羞]) 有位老师曾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你是如何评价这句话的?你认为如何教育学生?

  • Staok 的想法: 你说的我基本赞同,因为我的985硕士生涯… - 知乎 (zhihu.com)

    有没有一种可能,咱要改变的是教学一线,不要再批量培养半吊子,是提升理论联系实际,是提高培养效率,保持住学生的独立思考、批判创新、实践等能力,跟考试形式无关,而你们这种一看见别人说教育问题就讲“啊可是考试是唯一公平的”,属于思维懒惰。

有关教育的理性讨论和批判的收集

在我想到把这些放到什么地方之前就先暂时放这里。

对教育的理性批判(个人执念)。如果你是坚定的唯物主义、实事求是者,就请不要 羞于、无视于、愤于、放弃革命于 现存的种种问题之所在。

下面,有的是批判、提出问题所在,有的还补充了初步解决方法。

—————— (中二呐喊)研究加快学习效率提升,世界属于二项玻!!! ——————

关于具体的措施和先进经验,这是非常复杂和依赖经验的(或存在普世的方法论为所有人所用),提前说明这里只列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文字而,思考即可,我个人的目前的、浅显的、自己总结的方法论——列在上面的“Essence / 个人方法论”里面了。

下面只是罗列,还没有按照因果逻辑排放。

  • 大思想家·一哲思一人生 (bilibili.com)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仁为爱人——孔子,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让学生学习做君子,而不是做学习机器。

  • 中国人口这么多,为什么顶端人才比不了西方? - 知乎 (zhihu.com),也许有人一理性批判起教育,就有人条件反射似的讲那你有比目前高考更好的措施吗(没有独立思考的典中典之问),高考是从“人口众多”等的国情出发的基本制度,而很多一线教师不断流水线培养“做题机器”,以很低的人才培养效率n年如一日的尾大不掉的循环,所以你发现问题在哪了吗?(“人口众多”这也引出前面这个链接里面文章提到的“踩踏效应”,引来两个弊端:1、运气的加成相比于能力被极大放大(公平但低效,虽然低效,但是人口基数大且经济上行时期,问题才不突出),2、对制度的腐蚀)

  • 你觉得中国的高中生最缺少什么? - 知乎 (zhihu.com) 引:

    缺的太多太多,这里仅列出 20 条:1 缺乏试错,2 缺乏学习热情,3 缺乏创造力,4 缺乏探索,5 缺乏交流,6 缺乏多样思想,7 缺乏质疑精神,8 缺乏学习信心,9 缺乏对学习的热爱,10 缺乏对睡眠的尊重,11 缺乏对生理学的尊重,12 缺乏详略得当的学习,13 缺乏泛化能力,14 缺乏激情,16 缺乏目标,17 缺乏反抗能力,18 缺乏对自由的尊重,19 缺乏自尊,20 缺乏自由。

  • 我们的创造力都被谁毁掉了? - 知乎 (zhihu.com)我们需要老师吗? - 知乎 (zhihu.com)

  • 上大学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 知乎 (zhihu.com),对 《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手册》 的解读。

  • 国内本科阶段的教学是一直被高校忽略的部分 - 知乎 (zhihu.com) 引:

    以业界指导教学的模式来让学生适应社会

  • 在学校里,教师应不应该阻止学生提出表面上看似是“胡思乱想”、“愚蠢”、和“无意义”的问题? - 知乎 (zhihu.com) 引:

    真的不能再同意本问题高赞 @叶峻峣 翻译的文章,学校教育想让学生知道 迷宫 里的一条正确路线,但那些岔路对于还原地图的原貌来讲也是非常宝贵的。知道A路线足够考高分,但如果想彻底地研究和理解,就必须知道B怎么错,C处在什么样的模糊状态才行。可惜很多时候学生根本不知道B和C的存在,因为他们只要刚开始尝试,就会被拦回来。

    回到提问,其实从学生的角度,比如在我那堂政治课下,老师只需要小小地提示一下。她可以在课下告诉我,“这是一个政治理论的问题,你需要学得更深入一点才能懂,现在不理解的话不用强求”。

    **虽然仅靠老师来改变学校教育的弊端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很多时候老师并不需要讲明白岔路是什么情况,告诉学生“这里有岔路”,让他们把自己的疑问标记在岔路口,有空的时候可以回来探索,就足以改变很多事。

    我就非常喜欢初中和高中时的历史老师,老师会告诉我们课本的观点,也会告诉我们各种异议的存在,“虽然总体来说我们是这样评价这个事件的,但你也可以去找xxx这本书,或者你们知道同时期也发生了这些事吗…”,“这些经济的问题你们可能很难理解,虽然我说可以读xxx,但是这都快高考了,你先把结论记下来,之后慢慢看”。我觉得这就足够了。

  • 一篇对 现代的教育体系 的 理性批判 - 知乎 (zhihu.com)

    作为学生,该怎么办?

    尽可能地多进行自学。

    自学就是一个人自己学。自学不需要老师。自学的最好形式是自我导向(即基于自己选择的材料和方向)和自定进度(即基于自己的最佳学习速度)。自学使人们能够在完全符合学习的基本规律[41]的情况下自然地运用学习内驱力[42]家庭作业[43]是非自我导向的自学例子,因此效率低下。

    自定进度学习是由学生决定在多长时间内准备掌握多少材料的学习。自定进度学习通过调整学习速度来适应个人的认知需求和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自我导向学习是学生选择材料和方向(即目标)的自学。自我导向学习是非学校教育[47]成功和普及的基础。自我导向学习的效率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从定义上讲,它受到学习内驱力[42]的强烈影响,并且几乎总是满足学习的基本规律[41]。这使得通过涌现[48]来构建高质量的知识成为可能。

  • 知识结晶比喻 - 知乎 (zhihu.com) 引:

    学校教育制度有一个强大的副作用,那就是削弱了对自主学习[1]的重视。定期且系统性的强制指导导致有效的自主发展所需的技能和兴趣萎缩。学校教育抑制学习内驱力[2]

    学习内驱力[2]的力量和在构建连贯[3]知识中的涌现力量的无知无处不在。所有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优秀的老师和优秀的学生都明白,自主学习具有惊人的价值。然而,为了社会的突破,我们需要让大多数人发声。学生们担心没有学校他们会变得懒惰。他们可能是对的。学校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它们削弱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并压制了学习内驱力[2]。除非我们从小独立学习,否则自律的堕落就可能发生[4]



  • 现代的数学研究抽象到了哪种地步? - 知乎 (zhihu.com) 好句引:

    整个数学的所有分支都去欢天喜地搞公理化。

    这是一个显著的里程碑。

    后来者要学数学就得从他们写好的公理化的教材入手,一来就是公理假设,虽然也会给你举些例子,但是你已经不能从中获得这个概念的发展进程了,因为只有知道发展进程,你才能更好的认识问题,提出问题的动机等等。

    从这开始,就损失了很多直观的东西。

    再后来,就有很多人出来反对这股公理化运动,觉得这样思考问题不妥。当初伽罗华发现群论,又不是从群概念的公理化定义出发,他是从实际的问题“五次以上方程的根式解”发现高次方程的复数根具备一种对称性,这种对称性可以通过变换来体现,才去研究这些变换构成的集合,从而发现群这个东西的。

    而我们学东西是反过来的,先学一堆公理化的概念,如线性空间,线性变换,群环域等,等到学了一大堆后,才发现原来可以用来证明“五次以上方程无根式解”,而不感兴趣的人早就因为前面的学习而消耗了大量的兴趣和精力,只有少数人还记得这个目标或者问题。

    这就是普遍数学系本科感到数学越来越抽象,越来越无法直观理解和描述的原因。

    我本人反对这种 “本末倒置” 教学方式,但不反对以这种方式进行自学和科研~这种 “反着来认知” 的 课堂教学 现象,我觉得在国内大学各个 理、工 学科普遍存在。Staok 的想法: 别996了,看了一个高一的作息表 | 每个人都那么努力的学习好几年,高端人才一定不少吧

  • 中科院刘益东:只见一流学者,不见一流成果 (qq.com) 好句引:

    • 科技史和科技运行规律表明,最有利于创新的科技体制机制就是让人才、特别是让一流人才及时胜出并充分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

    • 综上所述,目前国家对一流人才既有巨大需求、迫切需求,又有充足经费和科研条件,但却无法及时解决一流人才匮乏问题,陷入僵局。原因有三:一是人才评价标准僵化,把“二流人才”标准误认为是“一流人才”标准,过分崇尚国际排名,陷入“数数循环陷阱”;二是“四唯”“五唯”标准长期流行,受惠者众多,困局难破;三是缺乏高效合理的新标准、新方法,以解决一流人才甄选难题。

    • “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此定义被学界广为接受。

    • 一流人才不是数顶级期刊论文篇数数出来的,而是做出突破性成果、与世界一流成果一流人才公开比较比出来的。

  •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 知乎 (zhihu.com)。素质教育是为了兴趣引导学习,产学研是为了教育产业化,这两个事情,就别再像把学生对丰富多彩的知识的态度搞成厌恶一样,搞的本末倒置。

  •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 知乎 (zhihu.com),引用一些想到一块或者我同意的:

    1.要告诉他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3.文理兼修。5.学习应该是以项目为导向,推演和实践为主要形式,以小组学习为组织形式。

  • (为什么上了研究生发现导师永远是对的? - 知乎 (zhihu.com)

    我至今记得刚入学时,导师给我提过两个阶段的要求。

    第一阶段是 challenge me。第二个阶段是 persuade me。

  • The Lesson to Unlearn (paulgraham.com)

  • 中国的应试教育还有改变的希望吗? - 知乎 (zhihu.com)

    不过,教育的根本变革正在传统学校体系之外发生。它发生在那些决定让孩子进行「非学校教育」(即以自由的方式在家教育孩子,没有课程和评价)的家庭中,以及那些创办类似瑟谷学校模式的非学校教育机构的人们中。这些运动中的人们在彼此之间建立了一套新的社会规范,使他们能够克服以看似异常的方式行事的障碍。他们观察到那些正在自我教育的孩子,从而以崭新的眼光看待教育,将其视为值得欣赏、享受的东西,但不应控制孩子。他们开始看到许多在传统学校体系之外自由快乐地接受教育,并在各种有意义的成功定义下过上成功生活的例子,因此理解了传统学校的自我实现预言的本质。

    我们没有理由对教育的未来感到气馁。我们只需意识到真正的改革不会在现有的学校体系内发生。它将继续在该体系之外发生。逐步发生的变化是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退出传统学校教育。为了让这种情况发生,我们需要确保人们有合法权利选择退出。在政治层面上,这应该是我们这些期待孩子能自由、快乐地成长,充分体验民主及其相关权利和责任的人最优先考虑的事项。

  • “工科理科化”不破,真正人才竟成“异类” (qq.com)

    鼓励教师从一线需求和应用角度设计课程,而不能仅从专业知识构成的角度设计课程;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加大有行业背景和行业兼职经历的教师比例,是专家们认可的工科发展和运行的内在逻辑之一。

    工程教育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其直接为工厂培养合格的工程师和技工,更在于其可以培养人的“全局意识”——应处理工程实践中存在逻辑关系的因素,使工程实践朝向增效降本、环境友好、最终盈利的方向。(徐耀《工程教育是经济的全局变量》)

    工科毕业生失配度从大到小的通用能力维度依次是问题解决、工程设计、学习和沟通、工程知识、领导力、职业态度。(余天佐《工程教育面临毕业生通用能力提升挑战》)

  • .etc

世界经济论坛-教育4.0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