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师之传达
目录
记录导师、老师话语。本文非原话,是把日常聊天和开会听到的话的意思记录下。不只是用于科研,放之很多地方都有道理。(始于 2020.12)
- 可靠性,靠的是这1、2、3、4、5具体的点,来支持的,才有人信。通过广泛查阅和思索。
- 严格的可靠性,包含执行一步后,检查反馈这一步确实动作后,再执行下一步。
- 原型机先在软硬件上留一定的灵活性,预先多考虑、多设计。硬件原理图模块,软件模块,以后直接用起。
- 关于学术分工听到的:本科生学中做;研究生做中学(围绕做的事补不会的);博士生探和学;研究生做不成熟的,做新的东西,成熟的交给企业;研究所、研究院专精标准、产品和工程。提个醒:多想才能少做优做(寻找规律,整理思绪,做好规划);做难的事,多交流(表达和做事)。
- 本科、硕士,培养的目的,是面对问题,有一套解决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不断做事,能力内化成自己的。工具的专业使用应当是专科生等专门来做。
- 研究生复试面试,若老师们问“你会什么啊”、“干过什么啊”、“做成了什么设计”等诸如此类问题,并不是你干的事有多重要、你对工具有多熟练,其实是问你,对学习的态度,对自己做的事的把握,有多少考虑,有多认真的对待,有多有效的学习(这是芸芸人群中,难能可贵的)。
- 说看几本书、一些论文和文献,就开始开题,写proposal等,大概率比较浅,如若要做的像模像样,应是找一些在业内年数多、经验多的老师,从业多年的业内人士等聊聊,问一问遇到了什么问题等,从而在开展自己的事情时,提出的问题深刻一些;然后深刻的问题说准啦,方法原理说清啦,验证时的具体现象抓到啦,就比较好。
- “硕士阶段,知识是老师教出来的吗?这不现实,自己看专业知识资料,你能看的比老师还明白,老师做/指导大方向、前进路线、科研基础技能、做事的规范、组织专家做研讨会和合作等”;“避免作坊式的做事,包括软硬件,先打基础,学规范”。
- 自动生成报表,自动测试。可以自己写一些自动化工具软件替代重复性工作,多做通用性工作。
- 莫把途径当目的。
- 硕士出去第一份工作要当读博士来找,想着提升自己,三五年后,要让这个企业离不开你,这个行业离不开你,而不是让企业养着你。三五年后人就基本定型了,得不到锻炼的工作就荒废了自己的专业和能力,对未来风险很大。
- 研究生培养出去是要带团队的,除了底层、细节处理要锻炼好,除了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独立科研等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设计能力,顶层设计能力,上层的搭建和故事要理清、讲好,细节可以让下边来干。
- 讨论问题时候可以不分上下级来群策群力,但是在一个有限的特定情景和空间里,需要有人拍板、指挥调度的时候,就要有所划分,需要明确听谁的之类的问题。
- …
(最后编辑 2021-12-11)